“如果人生必须要有一次信仰和一次自由之旅,一定要去一次耶路撒冷。”在网上看到了的这句话,我便始终记着,特别是这句话的后半句!
为解萦绕在心里的为什么和怀着这句话所给予的向往,我一人走进了长阳路上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参观;买来以色列作家阿里 .沙维特的著作《我的应许之地 —— 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阅读;经常在网上查阅相关基础资料了解;微信上请教沪上资深旅游专家蓉蓉老师、康老师等。最终,我带着确定的基本主题:“以色列人文之旅”和对这条线上重点景点的向往,与相处一起觉得舒服的旅友,自觉地走进了野去自然旅行的会议室,听蓉蓉老师娓娓道来……
除了与耶稣、基督、犹太教有关的各主要教堂、苦路、哭墙等等之外,我提出的戈兰高地、巴以隔离墙、大屠杀纪念馆、巴勒斯坦的伯利恒等常规团不去,而我们必须要去的建议,野去均予以满足,全部列入到人文之旅的行程之中。当《出行手册》发到手,团友皆满意!
以色列空港的安检几乎是最严最费时的,所以我们从约以边境的阿伦比桥的陆路口岸约旦一侧,进入以色列,就相对省心省时。实践证明野去安排走陆路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使我们在旅游车上切身感受到,以色列大片的国土处在干旱的荒漠戈壁中,自然环境是比较差的。通过团友胡老师随身带的漫游宝,我手机上网查到的资料是,以色列小于我们的海南岛,却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处于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到二百毫米,而海拔二千七百多米约旦河上游的戈兰高地,年降水量可达到400~1000毫米,故有中东的“水塔”之称。对于富产石油却奇缺淡水资源的中东各国而言,水就是“生命之源”。这自然而然成为以色列同叙利亚等周边国家争夺戈兰高地的主要原因之一。1948年建国后,以色列就始终把控制淡水资源,摆在国家战略的第一位。
5月2日早餐后,我们登上停靠在位于戈兰高地西南部,淡水储量占以色列国内用水量40%的加利利湖边的“希巴女王”号小游轮,驶向彼岸的戈兰高地时,友好热情的船员为我们播放两国的国歌,举行了简朴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在《希望之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中,在异国游船甲板上亲手升起五星红旗,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
国歌的旋律回荡在加利利湖面,在我们肃立的注目礼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此情此景不忘!
航行一个小时左右我们登岸,迎来了此次人文之旅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生平第一次踏上了始终比较关注的戈兰高地。
高地海拔二千七百多米,放眼山顶布满战壕和坑道,战争的遗迹随处可见。团友张坚老师为我在坑道口,也拍了照。
在战壕里巧遇一位沿曲曲弯弯的战壕去观察哨上岗的联合国维和士兵,很友好的和我们多个团友一一合影。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军事入侵叙利亚,强行占领戈兰高地。为夺回被占领土,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开打。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色拉和阿拉伯国家间的和平谈判与对话得以展开。在联合国的积极调停下,1974年5月31日安理会通过第350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我们出发前也做过攻略,就真没想到会在高地见到蓝盔观察员,更没想到当我们说出China和Shanghai这二个词汇时,他们的脸上立显微笑,允许我们勾肩搭背的在哨位边上合影。深感祖国就在我们身后!
▲和夫人留影在戈兰高地
高地放眼,我只能看见山脚平原上叙利亚静静的小村庄。但我知道,距此不过六十公里,就是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现在那里是世界目光聚焦的热点,各种政治势力、军事武装在不同利益集团和大国背后的牵扯操纵下,正闹腾的够呛,我沉思了一会儿 ……直到团友大声的招呼我:好走了,中饭是五饼二鱼!
我们从以色列占领区过关,进入约旦河西岸由巴解控制的伯利恒市。伯利恒是耶稣的出生地,有“圣城中的圣城”之誉。车行所经过之处,感觉是百废待兴。市中心不大的广场上空,巴勒斯坦的旗帜在风中舞动,我拍了下来,感觉是有点旧了。其实广场四周有许多年轻人,无所事事的坐在地上。偷拍了几张,就自己看看了。
网上有巴勒斯坦青年在隔离墙上涂鸦抗议的照片,当时我们的旅游车也到了那一段,却被好多执勤的警察示意禁止停车。好在这位以色列老司机熟门熟路,七绕八拐的又把我们开到了另一端远处,让领队关照我们下车就快拍,算是满足了我们。这张隔离墻虽是远景,墙上的电网,墻下的垃圾,还是看得清,照片得来不易。为此我送给司机一枚上海纪念章,他老开心!
驰离隔离墙,在车上我拍了近景。喜欢人文旅游,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因为以巴问题不会轻易解决,隔离墻还会存在下去,我还会关注这堵墻。
期盼以色列和阿拉伯两个民族重归于好,祈盼中东和平早日降临!
*注:文中部分数据和资料摘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