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这些精彩照片的时候,
是不是在想这是照片究竟是怎么拍摄出来的呢?
摄影师趴在地上?还是遥控小车?
或者是远距离拍摄?
其实都不是啦,而是摄影师在一个
事先布置好的掩体里拍摄的。
说到掩体(hide),对于野生动物摄影师或者拍鸟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为了能够较近距离的拍摄野生动物或者鸟类,摄影师往往会躲在一个和环境极其类似的帐篷或者木屋内,在不打扰动物的前提下进行拍摄。常见的就是这种迷彩的帐篷,主要用来拍摄一些鸟类的。
但是,今天说的这个“掩体”可不像一般的“迷彩掩体帐篷”简单。在保护区把整个集装箱改造后,埋到了地底下!
然后开了一排“窗”,而正面对的就是一个池塘,每到旱季的时候,所有的野生动物都会来到这里喝水,对于动物来说,水是生命之源,喝水比什么都重要!谁还在乎一个个趴在土堆里的“变态人类”呢。
集装箱掩体▲
那这些掩体伪装到底有什么专业性和独特性呢?
首先当然是融入自然,且掩体本身是自然材料和颜色的,在野生动物还没来之前神不知鬼不觉的悄悄进去,躲在里面偷偷的拍摄。
当然在掩体内是禁止大声喧哗、吃东西和用闪光灯的,尽量减少一些人为因素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影响,让它们觉得这就是一堆毫无威胁的“土”。
接下来重要一点就是,在这个掩体里能够看到野生动物!如果搭设一个掩体,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但是野生动物不来,那再好的伪装掩体也是白搭。
所以一般掩体都会设置在动物进食喝水的必经之处!尤其是到了旱季,水塘便成为了动物每天必来报道之处,所以在这里设置掩体就很合适。
其次是满足摄影的一些需求,比如角度要够低,尤其是在池塘边,越低的角度会使得拍摄就好像在水平面上,让整张照片的画面感更强;再比如要尽量顺光,避免顶光逆光这种,当然侧逆光还是可以的;再比如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背景,尽量背景画面干净单一。
再其次当然就是尽可能的舒适一些,毕竟野生动物摄影师也是人,如果一整天窝在不能动的空间,又臭又闷的话,谁还愿意来拍摄呢?最好是尽量有些通风,里面空间比较大,可以容纳6-8个摄影师最好啦。
别小看掩体拍摄,很多全球著名大师都是在掩体里拍摄过的,比如这张:
曾经在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2013年赛事中获得全场大奖的这张非洲象,就是在这个掩体里拍摄的,摄影师就是来自南非的Greg du Toit,果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再分享一些这次非洲之行在“集装箱掩体”中所拍摄到的照片:
所有的野生动物都能在镜头里散发出最真实自然的美,
看完这些视角独特的照片后,是不是又多了个去非洲的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