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游记】渡河历险记

2018-05-02 | 作者:阿腾


蛰伏的蛇 图文

场景 肯尼亚桑布鲁国家公园

器材 佳能1DX,1DX2,100-400MM,600MM

蛰伏的蛇 图文54.png

桑布鲁保护区地处东非国家肯尼亚的中北部,远离中央高地茂密的森林,继续向北即是半戈壁半沙漠地区,人迹稀少。

从肯尼亚雪山上流经到地势低的桑布鲁的伊瓦索尼罗河(EwasoNyiro)是桑布鲁的生命之源,当地人称之为桑布鲁之水(WaterSamburu)

因为水的颜色呈棕色,又称之为棕色的水(Brown;Water),也正是因为这条宝贵的支流,给干旱的桑布鲁增色不少,

在这里,随处可见成群的大象在河边嬉戏,鳄鱼在泥水里懒洋洋的沐浴日光浴,成群的河马匍匐在河中。

蛰伏的蛇 图文284.png

蛰伏的蛇 图文286.png

蛰伏的蛇 图文288.png

蛰伏的蛇 图文290.png

蛰伏的蛇 图文292.png

蛰伏的蛇 图文294.png

蛰伏的蛇 图文296.png

四月20日我们到达园区,正好时值雨季,满眼草木油绿,林间开满了野花,随处可见丰富的野生动物在悠闲的觅食。

体积硕大的非洲大象漫不经心的穿行在灌木丛中,小象顽皮的在草地上嬉戏,公象们时不时的来一场打斗。。。。。。

蛰伏的蛇 图文403.png

蛰伏的蛇 图文405.png

 

蛰伏的蛇 图文407.png

蛰伏的蛇 图文409.png

蛰伏的蛇 图文411.png

蛰伏的蛇 图文413.png

蛰伏的蛇 图文415.png

蛰伏的蛇 图文417.png 

蛰伏的蛇 图文419.png

两只成年的公象在为了交配权而打斗

蛰伏的蛇 图文438.png

蛰伏的蛇 图文440.png

蛰伏的蛇 图文442.png

蛰伏的蛇 图文444.png

蛰伏的蛇 图文446.png

蛰伏的蛇 图文448.png

蛰伏的蛇 图文450.png

蛰伏的蛇 图文452.png

蛰伏的蛇 图文454.png

中午时分,陆陆续续成群的大象来到河边嬉戏,洗澡。每天象群还有个习惯,就是渡过河去对岸觅食。

蛰伏的蛇 图文456.png

一个家族开始渡河,二头母象带着三头幼象

稍大的一点的不知道是哥哥或者姐姐在后面帮着推着弟弟或妹妹的温馨场面

由于雨季的原因,河水变得异常的湍急,河道变宽,河水也深了许多。

水越来越深,流越来越急,险情发生了。

一头母象用身体挡住湍急的河水,另一头母象用鼻子去拉小象。

无奈无法兼顾三只小象,眼睁睁的看着最小的那只离她们越来越远。

小象也拼尽全力在想向妈妈靠拢。水流无情。最小的一只眼看着被冲的越来越远。

在激流中时隐时现。逐渐没了踪影。。。。。。


二头母象这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吼叫,竭力的护住跟前的二只小象。我们也眼睁睁的看着小象被冲走,恨不得跳下河去救它

二头母象以最快的速度把二头小象送到对岸,把小象交给象群的其他成员,发疯似的往下游冲去。

就在这时候大约在下游七八百米的河岸上奇迹般的出现了小象的身影,原来那里的河道急弯救了小象。

它自己居然上岸了。正站在高处冲着妈妈在呼叫。二头母象一边狂奔一边吼叫着冲入湍急的河中,以最快的速度又渡过河。

好在虚惊一场。母子终于得以团聚,我们这些旁观者也为之欢呼。

整个象群也陆续重新渡回,整个象群恢复了平静。

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

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有上百只大象的大群。

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来交流,在无干扰的情况下,一般可以传播11千米,

如果遇上气流导致的介质不均匀,只能传播4千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交流,那象群会一起跺脚,产生强大的“轰轰”声,这种方法最远可以传播32千米。

那远方的大象如何听到那?总不能把耳朵贴在地上听吧?

其实大象用骨骼传导,当声波传到时,声波会沿着脚掌通过骨骼传到内耳,而大象脸上的脂肪可以用来扩音,动物学家把这种脂肪称为扩音脂肪,许多海底动物也有这种脂肪。

论身处非洲还是亚洲,大象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感性动物。它们会帮助陷入泥坑的大象宝宝、用鼻子把受伤或垂死的其他大象拉到安全地带,甚至可以用鼻子给对方温柔触摸,以此安慰其他身处痛苦的个体。

 水依然在湍急的流着,也许这样的场景每天在重演着。作为我们人类也祝福它们能和我们一起和谐共处在这绿色星球上永远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