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BBC纪录片《猎捕》第三集《捉迷藏》中的一幕:看暗夜精灵眼镜猴,如何利用夜色的掩护大杀四方并抵御天敌。
我们为什么关注捕猎?
捕猎是自然界最具观赏性的行为之一,捕食者并非优势的一方,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身份往往会瞬间转换,在自然界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猎捕》是由BBC在2015年推出,由冰冻星球团队耗时三年,跨越30多个国家拍摄而成,足迹遍布雨林、苔原、海洋、草原、极地和沙漠,记录了各种捕食者和猎物在不同环境之下的应对之策。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的配音,为影片增色不少。节目共分为七集,讲述了不同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也会花较多的篇章讲述这部纪录片中各种动物不同的捕食策略。
第三集《捉迷藏》讲述的是在森林和丛林这样的复杂环境中,各种猎食者如何调整策略生存下去的。森林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却生活着一半以上的生物。这里是地球物种的宝库,这里也是地球上自然环境最复杂的地方。丛林犹如一个绿色的迷宫,没有清晰的视野,也没有追逐的空间,在这种地方捕食,就像一个捉迷藏的游戏,最关键的就是不被对方发现。
好了,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进入捕食者的世界。
先来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眼镜猴。
眼镜猴小知识
眼镜猴是全世界最小的灵长类(人家跟人类可是近亲),体长不过9-16厘米,还不到人类的手掌大小,但眼睛与头颅的比例却是最大的,可以说脸上全是眼睛。这样的大眼睛显然是为了适应夜间生活准备的,它们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在夜间捕食昆虫。它们的听力极佳,趾尖有吸盘,跳跃距离可达几米,全树栖生活,从不下地。因为体型小,可爱,常被当做宠物进行非法贸易,数量已经濒危。
白天的丛林危机四伏,所以很多小型动物只有在夜色的掩护下才会活跃起来。瞧,这位就是。
这就是眼镜猴,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它们的体型还不到人类的手掌那么大,但眼睛和身体的比例却是世界上最高的。
它们在树枝间跳跃,依靠大眼睛和敏锐的听觉捕捉昆虫为食。
这样的行为模式比那些白天在丛林中捉迷藏的猎手们来说效率高了不少。
但捕食者有时也会成为猎物。这是网纹蟒,世界最长的蛇(南美的绿水蚺是世界最重的蛇),最高记录接近15米,依靠强大的绞杀力捕获猎物。网纹蟒的幼体有树栖性,在树枝间捕食小型动物为生。
这时眼镜猴就会发出尖锐的叫声,集结起来,吓唬猎食者。
意识到已经被发现的网纹蟒灰溜溜地离开了,恢复平静的眼镜猴分散开来,继续寻找自己的食物。
赵老师说:
即便类似的技能,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也许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为什么一定要瞄准红海呢,找到自己的蓝海,深耕下去,具备在蓝海中生存的本领,也许那才是适合你的生存空间。就像眼镜猴这样,避开白天的竞争激烈,也不用躲躲藏藏,利用好黑夜的掩护,它就是暗夜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