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造冰屋、不吃不喝,单亲妈妈如何把熊孩子拉扯大?

2019-02-23 | 作者:沈梅华 | 化石


北极熊养育后代不仅对母熊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小熊来说也是非常艰难的。

 

北极熊在每年的3-6月进入繁殖季,发情高峰期在4-5月份,大约会维持三周时间。但是和我们人类不同的是,北极熊的受精卵不会马上植入子宫壁。要到母熊准备好较长时间的入冬休眠时受精卵才会真正开始植入。

 

母熊一般在10月末或11月初开始为自己建造过冬的雪洞。如果天气好,没有暴风雪,食物充足,那么母熊开始休眠的时间会推迟。而如果食物特别充足的话,北极熊也可能终年不休眠。如果暴风雪来得太早,北极熊会挖临时洞穴等待恶劣天气结束再做定夺。当然公熊一般情况下都是不会冬眠的。

一位优秀的建筑师母亲

北极熊意外是一个不错的建筑师,它们建的造洞穴有点像爱斯基摩人建造圆顶冰屋。


造房子选址很重要。最佳的地理位置是初秋就已形成厚厚积雪,山脊背风侧接近顶端的位置。这样的洞穴不会被暴风毁坏,也不会被雪崩所埋。

房子一般为1个主卧(主腔室)、1~2个次卧(腔室)。玄关有一个长1.5-3米的前倾通道,主腔室仅能容一只雌性北极熊转身,顶部有一个通风孔。


为什么没有设计卫生间之类的地方?那是因为母熊在冬眠时会通过脂肪代谢而非蛋白质代谢,所以母熊产生的身体废弃物很少,洞穴内非常干净。

 

通过雪洞的通风孔可以让洞穴内的空气保持流通,不管外面有多冷,洞内温度始终保持摄氏0度左右。母熊自身产生的热量相当于200瓦灯泡。因为洞穴通道向上倾斜,入口处又堆有雪墙,热量不易散失。母熊还能通过主动调整洞穴上面雪层的厚度来调整雪洞内的温度。

 

严格来说,北极熊的这种休眠实际上不能称之为冬眠,它的心跳和呼吸速率都会大大减少,但体温只是略微降低。它能在紧急情况下醒来,并保持警惕。如果洞穴内温度过高,穴内墙壁会结冰,从而降低穴内温度,并抑制二氧化碳和氧气通过对雪墙的对流。北极熊会抓掉墙上的冰层,并调整通风系统,或是在洞穴附近挖一个新洞。

不吃不喝却持续提供热量

11月底至次年的1月前后,母熊会在在冬眠窝中生产两头幼崽,有时1头或3头,很少会生出4头。小熊出生时,体重仅500-700克,相当于母熊体重的1%左右。母熊可以把它藏在自己的前脚趾间。这个时候小北极熊又聋又瞎,嗅不到气味,也不能行走,不过全身已经覆盖着柔软的毛发。


洞穴的保护、母熊温暖的身体,以及充足的母乳,是小熊出生后赖以生存的三个关键条件。


北极熊乳汁的脂肪含量高达27%以上(盒装牛奶脂肪含量仅2%),比鲸鱼乳汁的营养丰富,比海豹乳汁的蛋白质含量高。尝过的人称它像鱼肝油,闻起来有海豹或鱼的气味(为什么会有人尝过北极熊的乳汁?)良好的洞穴也是保障母熊乳汁质量的关键。只有洞穴安全舒适,母熊才能保障和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产生幼崽需要的热量和乳汁。

小熊出生24天左右能听到声音,1周后能看到东西,再过几周才能行走和闻嗅。3月末4月初,小熊体重可达10-15公斤。此时母熊视天气条件和小熊的状况,会打开洞穴,重见天日。


最初几天,它可能只是懒洋洋地坐在洞口晒太阳;或在雪地里打滚,清洗自己的皮毛;或漫不经心的四处闻闻,寻食草和青苔。位置好的洞口会在背风处,大致朝南或朝西,接受下午阳光的照射。

几天后,小熊也会斗胆跟着妈妈来到这一有遮蔽的阳台晒太阳,接下来的几周也不会走远。母熊背靠着雪墙蹲着,边晒太阳边给小熊喂奶。小熊躺在母熊肚子上吃奶时,母熊的头会后仰着凝视天空,或左右晃动,或前腿抱着小熊,像摇晃摇篮一样,轻柔的摇着它们。

离洞之后,母熊的真正挑战就来临了。平时沉默寡言的北极熊,这个时候话最多,母熊会反复发出嚓嚓声,要求小熊“在容易找到的地方活动,但不能走远”。毕竟,北极是个危机四伏的地方,四处都可能有危险,公熊、不结实的冰块,狂暴的狐狸等等都会对小熊造成致命的伤害。

天下孩子一般皮

和我们人类父母面临的苦恼一样,熊孩子黏黏糊糊的老是求关注、闹着玩、睡觉也不得安生,都是让北极熊妈妈烦恼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北极熊爸爸是彻底的甩手掌柜,母熊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单亲妈妈,又要带娃,又要捕猎。怎样才能兼顾这两者呢?

 

可想而知,小熊对于捕猎活动是会形成怎样巨大的干扰。它们虽然通过观察和模仿可以学会潜近和偷袭等基本技能,但是它们毕竟还是宝宝,完全不懂“耐心”两个字怎么写。小熊能在海豹呼吸孔边守上10分钟就算很不错了,而这对于成功捕猎海豹来说远远不够。它们会不顾一切冲过浮冰,一头扎进水里,去追海豹,把它们吓跑。

那熊妈妈怎么办呢?科学家们观察了北极熊带娃的行为之后,发现母熊会带小熊们走得很远,直到它们累得蜷缩在一起睡着。它们安宁了,它才开始捕猎。原来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当然等小熊大了一点的时候,参与捕猎的机会越来越多,在饥饿的驱使下,它们才会慢慢发现耐心和技巧的重要性。

北极熊幼崽要与母亲至少生活一年,一般一起生活2-3年后才会独立生活,小熊开始自食其力。有些小熊们会在一起呆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分道扬镳。此时此刻,小北极熊的生存取决于是否学会了独立生活。

当宝宝也不轻松

小熊独自度过第一个夏季时会面临几大问题:


首先,小熊缺乏经验,而经验是成功猎手必备的特质。

第二,由于身材娇小,它捕获猎物的能力有限,一只大的髯海豹或冠海豹可能会逃脱,它也没有足够力量在海豹逃脱前打破其洞穴。

第三,它迫切需要食物,不仅仅为了继续长身体,而且为了在体内积存一层脂肪,以便在食物缺乏时汲取能量。

第四,它必须学会自己认路,领会并记住洋流之间的关系,盛行的风、特定陆块的位置以及海岸线的走向。

最后,它必须应对来自年长北极熊的竞争,以及与它们的冲突,它们可能会抢走自己捕获的海豹。

所以在各个年龄段中,这一过渡期的北极熊死亡率最高。所以小北极熊要长大独立也不容易,要争气还要有运气,才能活到5-6岁成年。

未来在哪儿

我们一直提到的全球变暖、海冰范围缩小,对北极熊的繁殖影响巨大。

 

一、能否进行充分的冬眠以储存脂肪来“喂奶”

 

许多雄性北极熊和没有怀孕的雌性北极熊不冬眠,或者冬眠时间很短。北极熊冬眠与否和当时的食物是否充足有很大的关系。当食物丰富时,北极熊就不冬眠;食物严重缺乏时,北极熊就冬眠。冬眠不但是为了防寒,也是为了度过食物严重不足的时期,这是一种适应外界不利条件的动物本能。

 

北极熊冬眠期间往往需要禁食6-8个月,因此全靠冬季狩猎储存的脂肪维持生存。如果北极的夏季无冰期延长,北极熊就只得饥肠辘辘地呆在岸上,而且这种难熬的日子也就长得多。由于结冰期迟迟不到,北极熊就无法获得对其生死攸关的脂肪储存。而这会影响到北极熊的繁殖,也会影响到雌北极熊产奶的能力。在哺乳期内,雌北极熊会消耗体内储存的大量脂肪,一方面使之转化为乳汁用于喂养幼仔,另一方面用于维持自己的体温,所以雌北极熊过了一个冬天之后,体重可减轻一半。

 

科学家已有充足的证据证实,由于以上原因,北极熊的生育率下降了15%。

 

二、能否有足够结实的冰层来建造“产房”。

研究者发现,从1985年到1994年,62%的母北极熊将雪窝建在了海冰上,但在1998年到2004年之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37%。近年来,北极海冰面积越来越下,融化越来越早,较厚的多年极冰,也在逐渐消失,因此,浮冰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无法满足北极熊分娩和抚养宝宝的需求。科学家们暗示,海冰的消融,有一天会将北极熊困在海上,让它们无法返回陆地,去建筑自己的窝。

其他影响带娃的因素还有:北极地区密集的航空运输和其他运输通道的发展及重复的地震勘测,对穴居时的母熊造成干扰;以及饥肠辘辘的公熊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会增加对小熊甚至母熊的攻击等等。

 

全球变暖从根源上影响着北极熊的未来,或许这个物种现在数量还没有那么糟糕,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见,如果我们不作为,它们的未来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