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吮骨吸髓,长相英明神武,嗯,那撮小胡子除外

2020-10-23 | 作者:赵津海 | Charles

青藏高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多种多样的高原生物绝对是生物爱好者的最爱之一!今天我们请赵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长着胡子,生活在高原,靠吃骨头为生的大型猛禽——胡兀鹫

初识胡兀鹫

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胡兀鹫这种鸟,是在2009年BBC出品的纪录片《生命》中。

伴随着大卫爱登堡老爷子深沉的嗓音,一只头发灰白,却长着黑色胡须的超大猛禽翱翔在埃塞俄比亚的瑟门山上。

他发现食物后并不急躁,等其他食腐动物将肉吃完,才慢慢盘旋而下,抓起一根巨大的腿骨,重新起飞。

他刻意寻找到一处有裸露岩石的地方,将骨头从几十米的高空扔下,然后吞食那些容易吞咽的碎骨。

一只年轻的胡兀鹫也想如法炮制,不过看来这门吃饭的手艺还需要多多练习才行啊。

当时看了这个片段,不禁感慨起来,这不就是高原上的斑鬣狗嘛!大自然真的不会浪费一点点资源,连肉带骨都会被分解掉!

不过当时我想当然地以为胡兀鹫只生活在东非的山区,想要亲眼目睹他们的真容可能不那么容易。

他就从我头上飞过

直到去年我在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才发现,胡兀鹫原来在亚洲、非洲、欧洲的高山地带都有分布。尤其在青藏高原,他们的种群数量稳定,怪不得那边的藏民都说这种鸟还挺常见的。


记得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藏族向导桑周提示我们注意天上的猛禽,说不定可以通过兀鹫的出现,找到雪豹猎杀的踪迹。

突然一只大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我还以为只是常见的高山兀鹫,桑周却提示我这是胡兀鹫,我心里微微吃惊,青海也有胡兀鹫?急忙举起相机拍了几张,虽然距离较远,背景也比较杂乱,但好歹这是我拍到的第一张胡兀鹫的照片。

当时我还沾沾自喜地想跟Jerry蜀黍炫耀一下,我好歹也拍到了胡兀鹫。哪成想,他在山的另一边拍到的胡兀鹫是这样的:

真是啪啪打脸啊,同样是三江源,同样是胡兀鹫,怎么拍出来的照片差距那么大捏(捂脸)。两天之后,我在另一处山崖又见到了他们的身影:

时值正午,一只胡兀鹫正借助山崖边被晒热的热空气来回盘旋,他头部的颜色较深,可能是不同色系的成年个体,也可能是亚成鸟。当他飞得较低,在山崖上形成倒影时,我拍到了下面这张照片:

第三次见到胡兀鹫则是今年在卧龙巴朗山,当我们在花岩子隧道边等待绿尾虹雉的时候,一只兀鹫就从我们头顶飞过,楔形的尾巴表明了他的身份,我也有幸拍下了一张距离最近的胡兀鹫照片。


遍布中国西部的大鸟

从上面那张分布图里就能看出,胡兀鹫在整个青藏高原都有分布,而且数量不少。我们野去的多位带队老师也在历次的旅行中拍到过他们的身影。

Jerry蜀黍在藏东拍到的胡兀鹫

张律在卧龙拍到的胡兀鹫

张律在若尔盖拍到的胡兀鹫

卓尔不群的胡兀鹫

我之所以关注胡兀鹫,是因为他无论从长相还是行为上,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这种兀鹫亚科的鸟类不仅没有秃鹫那样裸露颈部,还长出了白色的绒羽,有时这些白色的绒毛还会因为在富含氧化铁的红色泥土中沐浴,显得棕红,颇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

而眼睛周围那一圈黑色贯眼纹与胡须连为一体,则成为他们名字的由来。

胡兀鹫体型不小,翼展可达到三米,配上他那蓬松的羽毛,看上去的确威风凛凛。

而为了避免跟其他食腐动物竞争,胡兀鹫选择了无人问津的坚硬骸骨。它们90%的食物都是其他动物的骨头,当然最爱的还是富含营养的骨髓。当胡兀鹫发现食物后,就像纪录片里那样叼起大骨飞到高处,然后将它扔到地面石头上砸碎,再把较小的碎片吃掉,剩下的就交给胃里酸性超强的胃酸来解决了。


高空抛物的后果

关于他们高空抛骨的行为,还发生过一个离奇的故事:古希腊有一位名叫埃斯库罗斯的剧作家,一天他正在户外晒太阳时,被一个从天而降的乌龟砸死了,始作俑者就是胡兀鹫。

因为当时埃斯库罗斯剃的是光头,而胡兀鹫误将光头当成了石头,把抓到的乌龟扔了下来,导致了剧作家的死亡。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故事回到这位剧作家笔下,不知算是悲剧还是喜剧?

更多自然旅行内容,敬请关注野去自然旅行资讯公众号(yetravel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