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世界长颈鹿日
去年的长颈鹿日,我们邀请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长颈鹿专家组主席Dr. Julian Fennessy(朱利安博士),来上海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长颈鹿讲座。野去自然旅行也对他进行了关于长颈鹿的访谈,增进了大家对长颈鹿的了解。
而今年,我们却很不幸地听说,在这个六一儿童节前,上海某商场拟在地下2层利用活体长颈鹿“走穴”招徕客流的消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几乎惊呆。在商场这样一个人流密集的场所,难以想象一只无处可避的长颈鹿会有多么紧张。果不其然,5月31日长颈鹿来到商场之后,仅24小时便已出现不适迹象,最后被送回(上海两家动物园均表示没有出借长颈鹿),该活动最后也不得不取消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会出现这样的活动早有端倪。目前中国商场里的“宠物乐园”、“室内动物园”日益流行,无形之中早已为此塑造了土壤。先是仓鼠、兔子之类无伤大雅的伴侣动物,再到“草泥马”、宠物刺猬这样的新奇宠物、然后主意就打到了各种野生动物头上。放点小型野生动物没事(差不多同一时间也有商家在做“萤火虫乐园”,同样用的是野捕的萤火虫——虽然他们不会这样宣传),那更大的野生动物也没啥,商家的胆子也就越来越大,这才打起了长颈鹿的主意。
商家的目的是博眼球、吸引客流,但他们往往忽略使用野生动物“走穴”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首先是对于野生动物本身健康的风险。野生动物与伴侣动物不同,即使是动物园里笼养的野生动物,也会对环境压力有更大的反应,更容易紧张,甚至因为紧张过度引发生理变化,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特别是在没有隐蔽所可以躲藏的情况下,野生动物对于陌生生物或物体很可能紧张过度。不吃不喝还是小事,有些可能会在紧张中直接吓死。
其次,我们往往在主观上给野生动物加了很多人为的“标签”,但实际上这些标签却并非是真实的。食肉动物自不用说,就是我们认为“温柔敦厚”的长颈鹿,在野外一脚可以踢死一头狮子,而雄性长颈鹿之间扭脖子的动作从照片上看起来十分优雅,现场却常常是赌命般的惨烈搏击。同样还有好些植食动物,甚至是体型不大的动物,放到人群当中其实都有安全隐患。
第三,使用野生动物“走穴”这样的事情本身就是在传达错误的理念。一方面,它的出发点就是在固化我们对野生动物“标签化”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它也传达出一个思想:就是野生动物是可以任我们支配的。这绝对不是一个正确的自然观。
如果说这样的活动是为了“亲近自然”、“和动物交朋友”,那么请先想一想,我们自己是怎么交朋友的——我们要先认识对方,了解对方,尊重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这才称得上是朋友。把动物随便搬来搬去,强迫它们离开天然栖息地,搬到我们的身边,这不是交朋友,而不过是把它们当成物品,或者商品而已。
即便是在正规的动物园,也常常为如何引导和展示动物的自然行为而煞费苦心。更遑论各种条件都不如动物园的商场。在这样的环境下,接近长颈鹿又有什么用呢?
来野外看看真实的我们
想要了解更多的长颈鹿知识,或者其他野生动物,只有走进野外,走近它们的生活,才能看到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是如何展现它们的自然行为的。这样的行为你绝不可能在商场动物展示甚至是动物园里看到。
在自然旅行中除了直观地感受动物行为,你还可以从经验丰富的自然向导那里了解到,长颈鹿取食金合欢树叶的时候是如何避免金和欢的刺的,长颈鹿是如何躲避捕食者的,长颈鹿个体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它们与其它动物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原因当然不能只是因为它们“可爱”!
当然如果条件不成熟,哪怕是在家里看纪录片、看书,学到的东西也比在商场看到的多。
我不是不理解商家想借这样的活动聚拢人气、欢庆六一儿童节的想法。但我也深深地感到,商家也有义务考虑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尤其是对于儿童节,在忙不迭地搞“萤火虫展”、“长颈鹿展”之前,不妨多想一想:我们究竟想传达什么?推动什么?我们想给孩子什么样的世界观?留给他们怎样的世界?如果大人们多深入思考点这样的问题,这才是个对孩子们负责任的儿童节。
——写在世界长颈鹿日,但不仅仅是为了长颈鹿。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就有这么一个救助濒危长颈鹿的地方——长颈鹿保育中心,在那里长颈鹿们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不过你也有机会与长颈鹿亲密接触,是带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最佳目的地!
长颈鹿不是迁徙动物,一年四季都可以在马赛马拉大草原上观赏到,而且“人高马大”的它们,非常容易被发现。
在肯尼亚的桑布鲁国家公园,更是生活着一种与马赛马拉不同的长颈鹿——网纹长颈鹿,它们的花纹更加精致、清晰,非常美丽。
野去一直倡导大家前往自然环境中观赏野生动物,用负责任的旅行为大自然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欢迎关注野去自然旅行资讯公众号(yetravel2014),或登录野去官网(www.yetravel.com),获取更多自然内容和旅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