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
世界大象日
据估计,在亚非两洲,每天有一百头大象遭到猎杀,人们割取其身体最有价值的部位,尤其是象牙。
尽管国际上已经颁布过象牙交易的禁令,但却适得其反,这一禁令更加剧了象牙价格的膨胀,人们越发想方设法地猎杀大象。
世界大象日于2012年8月12日设立,呼吁人们关注身处迫切困境的非洲象和亚洲象。
其实,只要接触过野生大象,了解他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你就会深深的爱上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非常容易激发出人类的同理心,因为他们更加接近人类,甚至堪比其他灵长类动物。
今天,我们依然邀请到了野去动物专家——沈梅华老师。无数次前往马来西亚沙巴(亚洲象栖息地)、非洲草原的她,究竟经历与大象怎样的偶遇?与非洲象擦肩而过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就在上周,在肯尼亚的马拉营地,我遇到了东非生态训练营的导师Yang,问起带过我的第一位导师马克的近况,他说:马克结婚了,移民去了德国,他说,德国什么都好,就是没有大象。
这时我第二次听到这样的话。第一次听到,是在生态训练营的另一位导师冯的口中。当时他正要移民去瑞士。犹记得当时他在Makuleke的山巅之上,望着雄伟的峡谷,说出这话时的无限怅然:“瑞士很好,可是,那里没有大象啊。”
冯是大象专家,他能认出克鲁格国家公园北部所有大象的每一只个体,深谙它们的家族渊源与性情。他会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
但神奇的是,就算不是像他那样熟悉大象,只要是与大象相处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莫名其妙地会变成大象的死忠粉。生态训练营的每个导师都会告诉你一些他们和大象的轶事,这个项目的发起人Anton的绰号也是“大象”。就连我这个专门追着吸大猫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随着与大象的接触增加,大象在我的心目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位置。
也许就像扬所说的,在大象的身上,你可以找到一些有别于其它动物的东西,使它们更加接近人类——They are not just a kind of “animal”, they are a kind of “being”。
这不仅仅是因为大象是少数几种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可能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也不仅仅因为它们和我们一样能够利用工具、甚至拥有改变环境的能力、或是和我们一样会缅怀死者;它们有着令人敬畏的体格,却同时具有与我们相似(如果不是更好)的个性和社会结构。
它们是如此善于沟通、通情达理,只要花时间与它们相处,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能够解读这些巍峨巨人的语言和情绪(即使大象发出的次声波信号不在人耳的接收范围之内)。
肯尼亚桑布鲁的象群
第一次有这种强烈的感觉,是在肯尼亚的桑布鲁保护区被一群大象包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正在看一个大约三十几只象组成的象群进食,当时有好几辆车都停在路上,象群在我们的左侧。但象群一边进食一边挪动,渐渐朝我们这个方向而来。前后的车辆都避让开了,但我们的车正好在中间,往前往后都不合适,于是就停住不动。
眼看着这些庞然大物直冲我们而来,心里是有点发怵的。然而,大象一边接近,一边发出隆隆地低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在向我们打招呼,示意我们它们要往这边来了。
司机稍微往前挪了一点,给要经过的大象让出一点空间,大象便从我们的车后陆续穿行而过。经过我们身边时,它们面容平静,偶尔有几只朝我们看上一眼。没有挑衅,没有责难,那些低低的隆隆声,就像在闹市的街头,在我们身边穿行而过的陌生人,与我们擦肩而过时,留下的那句“借过”。
偶尔,我也曾遇到一些有个性的象。这其中许多是刚刚脱离群体的小公象,它们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时常做出一些在象群内的大象不会做的标新立异的事。与它们的相遇,有时会具有一些挑战性。
比如,有些好奇的象会走到车前,用象鼻子来挨个摸人的脑袋。这架势有点像我们第一次见到老外,恨不得用眼睛上上下下将人家瞟个遍:哎,这人头发真的这么卷啊,颜色好浅;他眼睛竟然是蓝色的哎;啧啧啧,这人手臂上怎么这么多毛?只不过对我们人类来说视觉是最重要的感官,而对大象来说,用鼻子摸一遍才算是真正的探索。可惜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得了这样的礼遇,常常面对大象鼻子的移动,大家把身体缩得越来越低,最后窘迫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
还有一次,我们目睹两只小公象打架,结果完了之后落败的那只心有不甘,就转身对着我们的车子抖起威风来。幸好我们的向导经验丰富,知道它色厉内茬,于是毫不退让地让油门轰鸣了两声,作势向它冲了两下,果然那家伙立马就怂了,一路咆哮着跑走,那样子分明就是个中二少年,一边败走一边叫:“妈妈!他们都欺负我!”
大象与我们如此相似,体态语言又如此丰富,以至于到后来只要看到它们的动作,我们就能几乎不经思考、神同步地脑补出此时的对话:
小故事 01
一只小象在水池边,笨拙地学习使用鼻子喝水,看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看着它一会儿把一大团鼻子塞进嘴里,把整个嘴都堵住;一会儿又把水喷得太用力,结果全从嘴里漏出来,小象试了又试,我们都可以看出它的沮丧。
在我们正觉得好笑的时候,旁边一只母象走了过来(并不一定是小象的妈妈,看体型也有可能是姐姐或阿姨),走到小象面前,在小象视线范围内用鼻子将水吸起来,然后将鼻尖对准自己张大的嘴巴,显然是非常用力地将水喷进口中,整个动作做得缓慢而夸张,明显是在给小象做示范。我们几乎能听到她耐心的语调:“注意看,这一步应该这样做。”
小故事 02
两只小公象在夜幕的掩护下打架,被我们的车辆发现,大家都拿出相机开始“夸夸夸夸”地拍照。然后,这两只小公象便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相互推搡着走进树丛,不打了:“打架这种丢脸的事,给外人看到可不好。”
小故事 03
一群十只左右的象群,有大有小,在路边吃饭,有的卷树叶,有的啃草茎。领头的大母象并不乐意我们在边上看着它们吃,于是带头越过公路而走。
好似一声令下“走”,所有的象立刻乖乖跟上,虽然拖儿带女,好多象嘴里树叶草茎还嚼着一半,塞了一嘴,但也毫无异议地跟上就走。
大象的家教往往好得令人羡慕。这也许是母系社会的优势,长久以来,大象中的妈妈、阿姨、外婆们始终秉持和贯彻着柔和但坚定的教育法则:对小象她们既有温柔而耐心的一面,却也同时有着雷厉风行的作风。但那些游荡在社群之外的父亲、叔叔、伯伯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小故事 04
两只小公象在水塘里一边游泳一边角力。母象带着一整个象群过来喝水,看到两只小公象的行为,整个象群都绕道而走,到水塘另一边去喝水了,似乎很是鄙视它们的行为:“这两个混小子,把水都给搅浑啦。”象群中却有另一只小公象,兴冲冲地加入了“水中群架”:“你们在玩啥,我也要来!”和它们俩一起推搡起来。
三只象在水中翻腾嬉闹,好不热闹。过了一会儿,一只成年大公象出现,它先和象群中一只带着小象的母象卷着鼻子互相致意了很久,母象跟着象群离去之后,大公象就转向了水中的三只小公象。小公象齐刷刷地停止了嬉闹,转向大公象,大公象举起鼻子,好像在训诫它们:“不要玩得太过火了啊!”而小公象真的乖乖地听着大公象的训导,好像一群面对老师的小学生……
关于大公象的作用,在南非有过一个最具标志性的案例,匹兰斯堡国家公园曾引入了一些小象,在没有其它象管束的情况下长大,结果这些小公象长大后行为失当,强暴和殴打犀牛致其死亡。
后来公园又引入了年长的大公象,在这些公象的训诫下,小公象逐渐学会了正常大象应有的行为,不再四处惹是生非。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父亲(或男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几乎如出一辙!
再没有什么动物比大象更让我们感觉到,物种之间的鸿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只要用心,总有某个瞬间,我们会意识到,不需要借助任何技术工具,不同物种之间也可以心意相通。
而在此过程中,大象也会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我们的来源,我们的欲望,我们的强大与渺小、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和未来。这就是大象的魅力所在,它们给予我们的,远远不只是象牙、威名与力量,而我们只是需要与它们相处才能发现这一点。
8月10日是国际狮子日;今天又是世界大象日。
这两种动物对我们来说,其实都是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形象存在在我们周围许多地方,品牌Logo、插画图案、毛绒玩具、雕像……只不过,我们从来都没有深入地探索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为野生动物保护出一份力,让狮子、大象这些威武却依然脆弱的野生动物们更好地生活在我们共同的家园!
野去为您领养小象
即日起至8月16日(周五)中午12:00,拍摄身边狮子或大象的形象(仅限实物)上传至公众号“野去自然旅行资讯”后台,即可参与抽奖!
我们将抽取一位幸运小伙伴,为TA在肯尼亚内罗毕的小象孤儿院领养一只小象(时长1年),并提供专属领养证书(电子版)。
领养期间,领养人可前往小象孤儿院,在探视的专属时段看望自己的小象,和小象亲密接触~
若想了解更多详细行程,欢迎关注野去自然旅行资讯公众号(yetravel2014),或登录野去官网(www.yetravel.com)获取更多自然内容和旅行资讯。